编者按:高三的学生进入了最后的冲次阶段,有的学生晚上睡不着,有的吃不好,上课精力不集中……考前减压成了学校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。学校该如何为高三学生减压呢? 转眼五月又近月末,六月的骄阳似乎已隐隐地现出端倪。随着热度的一天天升高,中高考考生心理的压力也在一天天地不断攀升。最近,我在山东和北京的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,在这个过程中,我能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考试的焦虑,对前程的担忧。总结起来,学生的表现大概有这样几种: ●疲惫烦躁 “我每天都感觉很忙碌,很疲惫,有时候觉得烦躁不安,常常睡不着觉。” “不知道什么原因老是集中不起注意力,等反应过来,下一个问题都已经讲过去了。自习课也老是禁不住犯困,学不进去。心里很着急。” “每天都在教室里,但感觉效率不高。” 疲惫,乏力,睡眠不好,注意力不能集中,烦躁……这些字眼在学生提问时频繁出现,可以看出学生对中高考的紧张度。尤其对于山东等考试大省的农村学生来说,高考更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残酷竞争。一场考试要用来承载如此的重量,谁又能不焦虑紧张呢!这样的学生需要给自己放松、休息的时间,不要一味扑在题海里,效率才是关键。 ●过于敏感 “我是复读生,好久没学进去了,心里很焦虑,而且对周围的人和事情特别敏感,比如嘈杂的声音,人际关系。别人都不把这些当成事儿,而我却可能因为这个导致高考失败!” “我的心情波动很大,心态不好。看到别人学习,内心不知所措,很羡慕,甚至嫉妒。我知道这很不好,但又无法改变。” 对考试过于紧张,常常会导致内心的烦躁、敏感,任何自己可能落后的迹象都会令他受到刺激。别人的声音,别人在学习,人际之间的平常互动,都会变成不利的影响因素。这样的孩子精神上已经趋近崩溃,就像一条被绷到极点的弦,随时都可能断裂。这样的学生最好能够找老师谈一谈,与让你感觉不好的同学进行一次沟通,同时每天对自己进行一些积极暗示。 ●无从下手 “不知道现在该复习基础知识还是按老师思路做题。做题的时候想着基础知识没掌握完全,掌握基础知识又想着很多题没做,担心考试会手生。心理好矛盾!” “到现在了,我的成绩还不很理想,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,想完成计划总会被打乱,很有犯罪感,时间又不多了,该怎么办?” 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,中高考临近就像洪水来临。一方面觉得自己必须有所行动,一方面又空子太多,不知道从何入手,最后只好左补一下,右填一下,似乎总处在应急、补救中,毫无章法,心里更是患得患失,恐惧和自责随时能把人吞没。这样的学生需要定下心来,和老师或者学习好、有经验的同学谈一下自己的计划,同时需要降低标准,将计划定得切实可行。 ●不“紧张” “我看不进去书,每天就想看电视,或者玩一些游戏。” “不紧张”也是学生呈现出来的另一种隐性紧张的状态。人在压力过大的时候会选择逃避,把紧张的感觉压抑在意识下面。这些学生虽然表面上好像感觉不到压力,但是内心已经非常恐慌和绝望。对这样的学生,只要用一个问题就可以检测出来他们是否紧张——你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,真的能感觉很享受吗? 这样的学生一方面可以找人结伴,相互监督复习;另一方面需要正视自己的紧张,告诉自己考试前的紧张是正常的,而且适当的紧张还会帮助自己提高成绩;同时,还要降低对考试的期待,告诉自己只要正常发挥就行了。 ●绝望放弃 “我现在一点也不紧张和焦虑,心如死水了。自己学习不好,人缘不好,知道自己什么也得不到了,就不去追了。真不知道以后怎么面对这一切……” 另外一些学生则对自己完全绝望了,并且由此衍生出对整个人生的否定。这样的孩子需要特别关注,以防他的情绪的进一步恶化。教师对他们给予鼓励,帮助他们寻找高考以外的希望也是很重要的。 对于学生的这些状态,学校和老师也可以从整体方面做一些调节。 ●给学生运动的时间 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兴奋物质的释放。有些学校有跑早操的习惯,这是很好的活动形式,如果再能在下午或晚上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做一点体育锻炼,对于缓解和提升学生情绪会起到一定作用。 在山东有些学校组织每周一次的篮球比赛,由学生自己组织,全班参与,不分男女生一起上场。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放松,很受学生欢迎。 建议:将有组织的运动和自主运动相结合。每天提供自主运动时间和器材,鼓励学生自主参与。尤其注重课间休息的把握,教师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,提升下一节课的效率。 ●给学生放松的时间 有一个校长提出:利用每一分钟学习,不如利用学习的每一分钟。效率是中高考复习效果的重要保证。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,则对提高效率有益。有些学校抓紧每分每秒,甚至几个月没有休息日,反而使学生和教师疲劳、烦躁。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调剂,才能持久。学校的控制过度,会导致学生的被动和无力感。 建议:每周给学生一定的放松时间,那怕半天,让学生可以洗澡、购物、自己安排。不要担心这样会浪费时间,这些时间可以保证学生更好地投入下一步的学习,提高效率。同时,也要把一些放松的时间融入每天的管理。比如,烟台有的学校不上早读,其实也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控制自己时间的机会。有些学校将午休和晚餐的时间略微拉长,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安排。 ●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 到初三、高三的最后阶段,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时间非常重要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已经经历了许多的复习过程,一些基本的知识、方法已经掌握。而知识要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,需要变成自己的思路才行。因此这个阶段,学生需要自己来统合所学到的知识,把它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咀嚼消化。 建议:学校可以增加这个时期的自习课,老师不再讲太多东西,而是主要答疑。如教师担心学生会因此散漫,可以进行分层辅导,让自主性好的学生自习,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带领复习,让比较散漫的学生进行任务式学习,配合考试。 ●提倡合作学习 有人说初三、高三是集体作战、个人成就的时期,这话有一定的道理。有一个高水平的集体,才可能产生更多高水平的个人。某中学的高三学生就组成了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,每个成员有不同的分工。学生毫无芥蒂地共同努力,互相扶持,所产生的效力是远远大于一加一的结果的。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,看起来好像效率不高,但是其记忆和领会效果会远远超过老师一个人的讲解。 建议: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,共同学习。老师可以给任务进行监督,但进度各组自己掌握。比如每个单元准备小测试题。让准备好的小组自己来测试,自我检验。一天规定大概的任务,先完成的小组可以自主选择是接着做或者休息。 ●注重心理调节 山东有一所中学创造了从原来高考录取几十人到几百人的飞跃,其秘密就在于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态调节。在中高考的最后阶段,在心理上为学生减压,常常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 建议:为学生提供心理调节方面的自助文章;定期给学生举办心理小讲座;让学生每天分享快乐小秘方,每天讲小笑话进行心理调节;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的面谈、信箱等。 范例一: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 在人们的心目中,高考的月份被称为“黑色的六月”(以前为“黑色的七月”)。这“黑色”两个字就足以证明和诠释出莘莘学子心中的恐惧和紧张。我们该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呢? 首先要“解放”学生的思想。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大学生回母校“讲经”,以此来安抚学生的紧张心理。如果条件允许,还可以聘请心理辅导老师不定期地对某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。 其次要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误认为,学习时间长就能立于“不败之地”。基于此,学校除了对学生“晓之以理”,还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,严格限制和杜绝“开夜车”。 另外要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。长时间的看书学习会使大脑呈现出抑制状态,导致学习低效。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强制学生进行大脑放松和休息。而在众多放松方式中,尤以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为最佳,一则休息了大脑,同时还增强了体质。 范例二:教学生缓解压力 虽然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,但是压力过大就会导致物极必反。以下几点缓解压力的方式是必需且有效的。 给学生放松的机会。临近高考,有些学校就取消体育、美术和音乐课。但是我认为,这样做违反了“一张一弛”之道。澳大利亚进行过一项试验:两组大学生被要求准备一份报告,一组工作时十分安静,另一组有音乐。静悄悄准备报告的大学生血压上升,脉搏加快,而边听音乐边工作的人血压和脉搏都很稳定。所以学校要给学生放松的机会,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备考。 教学生学会宣泄情绪。宣泄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。高兴时大笑,恐惧时大叫,悲伤时大哭,都是正常的宣泄方式,能让人保持正常的心理平衡。压力大时,到操场上跑上六七圈或是打上半小时的篮球,出一身大汗,也会让心情轻松许多。倾诉也是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。与同学交流,与老师勾通,或者把日记本当成倾诉对象,把心里的话说出来,都能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。 范例三:考前减压“五招” 笔者供职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乡镇高中,近年来,为预防学生高考前思想压力过大而失眠、精力不集中、学习效率下降,学校结合实际,摸索出了以下减压“五招”: 第一,慎言高考。高考前夕,学生思想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。为此,学校专门召开会议,要求任课老师,特别是班主任老师,在高考前这段时间,切勿在学生面前唠叨“高考重要”、“务必考好”,以免制造紧张空气,给学生增加思想压力。 第二,“粮草先行”。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,为高考冲刺提供良好体能保障,每年高考前夕,学校都安排伙房在生活上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,如增设毕业班饭菜窗口,调剂毕业班饭菜花样,设立毕业班就餐专区等,让学生吃好喝好,安心学习。 第三,确保睡眠质量。由于90%以上学生在校寄宿,高考前夕,学校都会有针对性地加大学生休息的督察力度——增强值班力量,细化值班要求,确保学生午睡和晚睡的质量。 第四,做好个别帮扶。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存在差异,所以学校要求领导包年级、班主任包班、任课老师包组,密切关注学生,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言行举止,发现问题“苗头”及时帮扶、解决。 第五,搞好家校共建。事实证明,学生的思想压力与家长教育孩子方法是否科学密切相关。近年来,学校都安排老师们通过电话、网络、面对面交流等途径,在高考前与家长多沟通,多交流,提醒家长改进教育方法,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,让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战高考。 实践证明,以上举措效果是良好的,兄弟学校不妨一试。 范例四:心病还需心药医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,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,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,要求过于严格,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;为了追求升学率,学校不断对学生施加压力;当前的社会风气也给学生造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。适当的心理压力是有积极作用的,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,但压力过大就会带来负面影响。因此,给学生减压应从心理方面着手。 首先要给学生一种有路可退的感觉。老师和家长沟通,统一口径,联合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:“天无绝人之路”,如果真没考上大学,还有许多出路,比如复读、参军、找工作或自学参加成人高考……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,考上大学与成功人生没有必然联系。当代产业工人代表许振超没有上过大学。他有一句名言:“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,但不可以没有知识;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教堂,但不可以不学习。” 这样的开导,有助于学生卸下思想包袱,消除心理顾虑。